顯示產業正在加速向中國遷移。中國和韓國在中下游及終端形成優勢,日本雖然在面板生產領域不斷收縮,但是在上游設備和材料領域依然擁有強大實力。長遠來看,產業規模和企業實力的此消彼長、技術路線的抉擇、整體產業鏈的把控能力等因素都將影響未來新型顯示的主導權。受面板價格周期性波動、韓國廠商退出液晶市場等因素的影響,顯示領域的國別競爭格局正在重塑。
液晶力量此消彼長
日前,韓國面板巨頭三星顯示(SDC)宣布在今年年底前,結束其位于中國和韓國的所有LCD面板生產工作,并將專注于擴大其QD OLED業務,這意味著三星顯示將在今年正式退出LCD面板市場的競爭。在此之前,LGD已經表示,將在年底前關閉位于韓國本土、用于生產電視的LCD面板工廠。事實上,韓國廠商近年來一直在逐漸減少LCD產能,往QLED、OLED方向轉型。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三星顯示加速退出LCD市場是可預見的,一是LCD業務虧損較大,2019年TV面板價格跌破成本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面板價格上升勢頭被遏制,加劇LCD業務的經營危機,且成本控制一直難于取得成效;二是中國廠商在LCD領域市場份額的上升帶來的競爭壓力巨大,疊加需求下降以及供應過剩的長期影響,使三星顯示等韓國廠商加速往高端產品結構性轉型,來獲取更多利潤。
韓國廠商三星顯示與LGD正加速關停LCD產線,日本松下和JDI也相繼退出,友達、群創等中國臺灣廠商處于放緩投資腳步,維持平穩生產狀態。相比之下,京東方、華星光電、惠科等中國大陸廠商LCD面板廠商憑借成本競爭力、新投產線生產效率以及產業鏈配套優勢逐步占據主導地位。
韓國廠商的加速退出,意味著中國大陸的LCD產能占據主導。CINNO Research顯示首席分析師周華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SDC此次提前關廠,意味著全球大尺寸LCD面板將從中韓競爭加快轉向中國大陸一家獨大的局面。全球7代以上LCD產線中,中國大陸廠商的產能面積占比將從2019年的44.8%,進一步提高至2020年53.3%;隨著SDC關廠逐步完成,到2021年,這一比例還將躍升至65.3%。
中國LCD面板廠商憑借成本競爭力、新投產線生產效率以及產業鏈配套優勢已經趕超韓國廠商。目前,中國面板廠的LCD產能擴張也已經接近尾聲。據了解,京東方在武漢的10.5代線投產,預計需要1年的產能爬坡時間,這將成為京東方的最后一條LCD產線;惠科在綿陽的8.6代線開始產能爬坡;華星光電的深圳11代線即將投產。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有炓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在液晶領域發展成熟,目前在產能上占優,未來在質量上也會占優。液晶技術在未來地位可能會變化但不會被輕易淘汰,液晶屏幕以LED作為背光的產品形態將是一條新的發展路線。
OLED勢能加速成型
“中、韓、日三國顯示技術的競爭熱點目前在OLED領域。”鄭有炓院士表示。
根據韓國顯示產業協會統計,在OLED領域,韓國去年市場占比89.9%,與中國大陸9.3%的市占率相比擁有壓倒性優勢。在中小尺寸OLED面板市場中,韓國出貨量占比為88.7%。去年中小尺寸OLED面板出貨排前三的企業分別是三星顯示(82.5%)、LG Display(6.2%)和京東方(5.9%)。三星顯示保持市場壟斷地位。
在加速退出LCD的同時,三星顯示和LGD都致力于向OLED轉型。當下,在中小尺寸領域,三星顯示一枝獨秀。“三星利用其全產業鏈優勢率先實現了AMOLED產品的產業化,之所以能一直處于領先地位,關鍵的因素是它主導建立了相對獨立的產業鏈集群并據此形成了核心競爭力。”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常務副秘書長胡春明表示。
在OLED大尺寸領域,唯 一實現量產的LGD一家獨大,并計劃今年實現大尺寸OLED電視面板的供應量翻番,達到約600萬塊。三星顯示放棄液晶市場,全力轉投QD-OLED,而以京東方、TCL華星為代表的中國廠商和日本JOLED則努力發展成本更低的印刷OLED。
賽迪智庫集成電路所耿怡博士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OLED領域,韓國廠商在有效產能、上游材料和設備、下游應用、產業鏈完整度等多方面均具備領先優勢。
從有效產能來看,韓國 OLED產線的良率較高,在建產能釋放速度快;從上游材料和設備來看,韓國企業對OLED上游材料和設備進行了很好的扶持,培養了諸多控股的材料和設備子公司,形成了良好的生態體系;從下游應用來看,三星的Oled屏幕首先供應給三星手機,LGD的Oled屏幕首先供給LG電視,品牌企業可以為面板提供盡可能多的支持和有效反饋;從產業鏈完整度看,韓國三星以牙山為中心,LGD以龜尾為中心分別形成了各自的產業生態體系。
2019年10月,三星宣布了一項高達13.2萬億韓元的投資計劃,建設QD-OLED生產線。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投資計劃中包含了20家韓國材料、零部件、設備廠商。也正是由于除了新技術研發,還非常注重產業鏈的打造以及與上下游企業建立緊密合作的方式,韓國面板企業得以在OLED領域獨領風騷。
如今京東方等中國廠商正奮起直追,主要用于生產AMOled屏幕的10.5代/11代產線也已經建成,但在技術層面仍處于追趕階段。截至2020年2月,全球已建成AMOLED生產線25條,在建生產線3條,計劃2條。中國大陸地區已建成生產線13條,總投資規模接近5000億元。據專家預測,到2021年我國OLED產線月產能將超過450kpcs,占全球產能比例26%;到2023年,中國大陸地區的OLED面板總產能占比將近46%。由此推算,我國OLED產能有望三年后超過韓國。
除產能外,我國廠商的OLED產品實力逐漸凸顯。京東方即將成為蘋果2020年新款iPhone的AMOled屏幕供應商;華星光電在小尺寸OLED領域的技術發展迅速,已為摩托羅拉提供了折疊屏技術,為小米10系列提供AMOLED柔性屏。
耿怡表示,中國企業的追趕之路,不僅僅是要做大做強面板制造企業,還應該在關鍵材料和設備、品牌應用和推廣等方面下大力氣,全行業協同發展,發揮產業優勢,切實彌補短板,著重培養有實力、有基礎、有優勢的企業,長期、穩定、系統地給予支持,才能逐漸縮小與韓國企業的差距。
“新賽道”尚不明朗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各國和地區的面板廠商正在Mini LED、Mirco LED、印刷OLED、激光顯示等為代表的新型顯示技術上積極展開技術儲備和布局,下一波產業競爭已經開始。在未來的新賽道上,中國與韓國、日本廠商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在部分領域實現了超前布局和稍稍領先,具備了“超車”的機會。
日本主要布局印刷OLED顯示,韓國、中國臺灣廠商集中于 Mini LED、Mirco LED技術的開發,而中國大陸廠商則皆有耕耘,以期在新型顯示技術上不落潮流并在局部創新上取得領先優勢。整體來看,在新型技術路線的攻堅上處于齊頭并進的態勢。
在OLED大尺寸領域,印刷OLED存在材料性能不滿足產業化需求、設備性能與顯示面板發展需求不匹配、工藝控制難度更大等問題,但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被看作是解決OLED成本問題的理想方案之一。目前,從事印刷OLED的專利申請人主要集中在中、日、韓、歐美。日本廠商JOLED建成首條印刷OLED產線。中國大陸廠商方面,由TCL華星、天馬、中電熊貓、華中科技大學等共同成立的廣東聚華致力于印刷及柔性顯示技術研發,著力攻克印刷顯示產業的共性關鍵技術,為“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正在加速產業化進程。
Mini LED領域,各國家和地區的技術布局較為均衡,競爭格局并不明朗。鄭有炓院士表示,Micro LED、Mini LED是三個國家都在關注的新型顯示領域,發展新技術,三國都沒有絕對優勢,不過,未來Mini LED、Micro LED的地位會慢慢顯現。
美國的蘋果、谷歌、Facebook等公司注重微縮化工藝研發,歐洲注重驅動工藝研發,日本和韓國專注大屏顯示器制造,索尼公司和三星公司不斷推出面積更大、分辨率更高的Mini LED產品,中國臺灣地區專注于中小屏顯示器制造,在巨量轉移等技術領域具有一定優勢,聚積公司已進入試產階段。
我國大陸地區的上下游企業積極參與Mini LED顯示研發,Mini LED產業鏈已經初具規模。京東方、華星光電等傳統面板企業已建設Mini LED面板生產線;三安光電等半導體企業已將Mini LED作為未來重點發展方向;雷曼光電等傳統LED企業加入Mini LED面板開發陣營;康佳集團等整機廠商將Mini LED作為主要研究方向,投資15億元開展整機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作為下一階段的重要顯示技術, Mini LED量產和普及的加速,也將牽動未來面板市場的神經。
目前數據中心等數據可視化應用,4K、8K超高清視頻應用需求,是Micro LED顯示可以取得突破的應用領域,特別是在100英寸以上超大尺寸顯示領域,具有非常巨大的應用需求。雷曼光電技術研發中心高級總監屠孟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Micro LED的研發上,中國能夠在產業鏈的上下游找到較多企業配合,一起進行技術創新,形成高效的創新生態鏈。
“從全球顯示產業競爭格局趨勢來看,中國顯示產業有機會在大尺寸產品做到全球領先,但中小尺寸產品將面臨韓國企業挑戰,中、韓將成為全球顯示產業主導力量。”TCL科技董事長李東生向記者表示。
下一代顯示技術:產業鏈孕育趕超契機
技術變革決定著面板行業的長期發展趨勢。當前,面板行業進入存量時代,在LCD、OLED主技術賽道之外,革新性新興顯示技術正在成為促進行業發展的巨大變量。
隨著5G商用加速落地,4K/8K超高清快速普及,近年來Micro LED、Mini LED、印刷OLED等各類新興顯示技術路線發展突飛猛進。以京東方、TCL華星、維信諾、天馬、利亞德等為代表的中國民族企業主動參與上述新技術的演進過程,孕育了趕超契機。
持續加碼新型顯示技術
“新型態的顯示技術提供了產品差異化的機會,將有助于面板廠商拉高產品單價,或是創造新的應用場景來擺脫低價競爭的窘境。”集邦咨詢分析師儲于超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指出。
還沒有真正進入終端市場的Micro LED尚處于研發的早期階段,但因其比現有OLED技術具備更高亮度、更高發光效率和更低功耗的優勢,被業界視為顯示技術的下一次重大變革。作為Micro LED過渡技術的Mini LED,其量產和普及有利于優化面板廠商的產品結構和盈利空間。
《2019 Micro LED次世代顯示關鍵技術報告》顯示,全球各大廠商在Micro LED技術上的布局從專利開始,索尼、三星等廠商最早布局。中國具有完整產業鏈的優勢,從芯片、巨量轉移到組裝的大部分環節都有中國企業的參與。
京東方已與目前最受關注的Micro LED技術供應商美國公司Rohinni成立了合資公司,共同推動Micro LED新型應用。京東方董事長陳炎順表示,2020年京東方玻璃基板的Mini LED產品即將上市,無論LED芯片,還是玻璃背板,京東方均有技術積累。
TCL華星的Mini/Micro LED產業鏈已經初具規模。今年3月,TCL華星與三安半導體成立聯合實驗室,聚焦Micro LED顯示技術開發,重點攻克Micro LED顯示工程化制造的芯片、轉移、彩色化等關鍵技術。TCL華星還于2019年8月發布了全球首款采用Mini LED技術支持8K的MLED星曜屏。
三安光電投資120億元在湖北省打造Mini/Micro LED顯示芯片產業化項目,洲明科技擬投資約22億元布局Mini/Micro LED的研發、生產、銷售和展示等業務,兆馳股份擬在江西省建設紅黃光LED外延芯片Mini/Micro LED項目,維信諾、深天馬則在中小尺寸Micro LED上發力,利亞德和臺灣晶電合作發展Micro LED顯示解決方案。在2020年CES展上,康佳展示了Micro LED 4K及8K產品,聯想推出了采用京東方Mini led顯示屏的專業顯示器。
國際信息顯示學會中國區總裁嚴群告訴記者,國內企業在各大展會上展出的Micro LED樣機在持續進步。“從顯示屏角度來說,動態顯示、透明度和亮度等方面已基本達到預期技術水平。”
作為與蒸鍍OLED技術不同的技術路線,印刷顯示技術因高利用率、低成本、低能耗的優勢被業界寄予厚望。我國面板廠商通過積極的前瞻布局期望實現技術趕超。
目前TCL華星旗下的廣東聚華和日本JOLED是全球印刷OLED顯示器開發與應用領先的企業。在CES 2020現場,廣東聚華與TCL華星聯合發布了全球首款31英寸噴墨打印可卷繞柔性樣機。
京東方在2019年IPC上展出了全球首款55寸8K印刷式Oled屏。為了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京東方還在合肥投資建設印刷OLED技術平臺,推動OLED技術大尺寸化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有炓表示:“一個新產業不是靠一個企業單獨發展起來的。應以‘政產學研金用’六個字實現全生態戰略布局,由政府牽引,充分發揮國家優勢,各界共同推動產業發展。”在產業鏈上下游都看好Micro LED、Mini LED、印刷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發展前景的情況下,中國企業需要整個產業鏈協同發力,形成共振,重點突破產業化瓶頸。
TCL華星方面表示,將加強與行業主流廠商在下一代顯示技術上的交流與合作。目前,廣東聚華已聯合上游材料和設備企業構建新型顯示技術工藝研發的開放生態,實現設備效率和器件性能持續提升,加速柔性印刷顯示工藝路線的產業化進程。
新需求助力新技術產業化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徐征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一個新技術而言,不僅要技術好,更要形成能夠市場化的產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面板制造的技術演進和創新發展。
Micro/Mini LED等新興技術在高成長性的消費電子市場優勢明顯。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市場,龐大的需求結合創新性顯示技術將不斷打開新的應用領域,并促進這些技術率先在中國市場實現產業化。
以Mini LED產業為例,在背光技術和手機終端等電子產品的推動下,Mini LED已經迎來快速發展期。數據顯示,2018年到2020年,Mini LED市場將保持約175%的增長,僅我國城市亮化市場規模就能達到千億級。
當前液晶面板市場飽和,中國廠商在印刷OLED的生產良率和材料成本上實現突破,將大幅降低大尺寸OLED面板價格,不僅會加速OLED電視成為主流產品,也將改善國內面板和電視廠商的產品結構和盈利水平。
隨著國家重點布局5G網絡等新基建、4K/8K超高清加速普及,新興顯示技術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在大尺寸TV 面板、商業顯示、VR/AR、筆記本電腦及車載顯示等高端產品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據鄭有炓介紹,以Micro LED為代表的新技術將在5G時代發揮更大作用,將滿足5G+8K和5G+VR/AR終端顯示的新需求,Micro LED有望成為5G時代終端顯示的主流技術之一。
盡管當前主流的LCD和OLED顯示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然而尋找創新技術和創新應用實現差異化發展始終是行業不變的主題。業內人士認為,不同于此前中國在LCD領域苦苦追趕實現逆襲,在OLED領域奮力縮小與領先水平的差距,如今中國與韓國、日本并肩于Mini/Micro LED、印刷OLED等技術的同一起跑線。“在可觀的新增需求帶動下,中國廠商如果抓住契機,完全有機會實現趕超。”
TCL科技董事長李東生表示:“如果我們能在印刷顯示技術上搶占先機,就能打破韓國在大尺寸OLED領域的壟斷地位,并成為新技術的引領者。”中國OLED產業聯盟常務副秘書長耿怡也認為,國內企業應積極開展各種技術的儲備和布局,實現“齊頭并進,共同發展”。
OLED:我國距離韓國還有多遠?
近日,韓國媒體BusinessKorea在報道中稱,盡管中國企業在LCD TV顯示屏方面表現優異,但OLED顯示仍需投資五年以上才能趕上韓企。對此,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OLED產業與韓國仍存在一定的距離,中國還需要全行業協同發展,發揮產業優勢以縮小差距。
近年來,在OLED領域,中國廠商正奮力追趕韓國“雙雄”三星顯示和LGD。三星在OLED中小尺寸上一枝獨秀,京東方等國內廠商的發展勢頭正猛;LGD在OLED大尺寸上一家獨大,京東方、TCL華星為代表的中國廠商努力發展成本更低的印刷OLED。業內專家告訴記者,三年后中國大陸地區的OLED面板產能有望超過韓國。
與韓國仍有較大差距
“在OLED領域,雖然中國的產能不斷提高,發展勢頭越發強勁,但我們與韓國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有效產能、上游材料和設備、下游應用等多方面。”賽迪智庫集成電路所耿怡博士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
2019年首屆世界顯示產業大會上發布的《中國OLED材料市場需求與投資機會白皮書》顯示,雖然我國OLED面板制造業規模不斷增長,但OLED配套材料產業仍處于發展起步時期。從市場情況來看,作為OLED產業的上游,配套材料具有利潤率高、附加值大等特征,主要集中在歐美、日、韓等國家。而我國目前受限于極高的技術壁壘,產業整體呈現規模小、產能低、產品技術門檻低等特征。
從有效產能來看,目前國內建成OLED產線的良率仍然較低,僅為70%。在建產能釋放速度慢,與韓國企業存在不小差距;從上游材料和設備來看,韓國企業對OLED上游材料和設備進行了很好的扶持,培養了諸多控股的材料和設備子公司,形成了良好的生態體系,在新產品研發、工藝路徑摸索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韓企利用先發優勢,設置了大量的專利壁壘,我國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需向其支付高額專利費,導致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減弱;從下游應用來看,三星的Oled屏幕首先供應給三星手機,LGD的Oled屏幕首先供給LG電視,品牌企業可以為面板提供盡可能多的支持和有效反饋。
在中小尺寸OLED領域,三星利用其全產業鏈優勢率先實現了OLED產品的產業化;在大尺寸領域,LGD一家獨大。對于韓國企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的關鍵因素,耿怡認為有兩個:一是三星的技術實力、企業規模、產業鏈完整度都遠優于中國面板企業,其抗風險性、資源整合能力、新產品開發能力都更強;二是韓國政府始終將新型顯示作為制造業的關鍵環節,對三星給予了大力支持。
中國企業正聚力發展成本更低的印刷OLED,希望率先在大尺寸領域實現趕超。在去年的SID(國際顯示周)上,京東方展出了采用噴墨打印技術的55英寸4K OLED唯 一顯示屏,華星光電也推出了31英寸4K的混合量子點印刷顯示電視。時隔幾個月,在今年的CES展覽上,華星光電聯合廣東聚華開發的31英寸噴墨打印可卷繞柔性樣機也正式面世。
TCL集團CTO、華星光電首席科學家閆曉林強調:“印刷、柔性、可卷繞等技術的發展,將成為推動未來顯示產品、應用、生態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據其透露,華星光電將以印刷OLED為契機,力爭三四年后與三星、LGD一起躋身第1陣營,并實現印刷QLED的全球領先。
“雖然印刷OLED的前景非常具有吸引力,但目前離量產仍有一段路要走。”賽迪顧問高級咨詢師劉暾分析稱,其工藝穩定性不足、材料發光效率低、使用壽命短、工藝時間較長、核心設備缺乏、基礎專利集中壟斷等都是目前我國在發展印刷OLED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耿怡認為,從目前的技術發展情況來看,由于OLED技術仍在不斷發展中,不應該單獨承認或者否認任何一種技術,國內企業應該積極開展技術儲備和布局,同時注重蒸鍍和印刷兩種技術混用的發展趨勢,齊頭并進,共同發展。
協同發展彌補短板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國企業的追趕之路,不僅僅是要做大做強面板制造企業,還應該在關鍵材料和設備、品牌應用和推廣等方面下大力氣,全行業協同發展,發揮產業優勢,切實彌補短板,才能逐漸縮小與韓國企業的差距。
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常務副秘書長胡春明表示,我國面板企業一方面要堅持開放合作,與上游材料和裝備配套企業一起努力縮短學習周期,提高產品良率,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要貼近市場和客戶,充分發揮國內品牌和國內市場的稟賦優勢,開拓更多的應用市場和空間。
在采訪過程中,不少專家強調了人才的重要性,認為OLED市場份額之爭就是技術之爭,而技術的進步有賴于大量優 秀的專業人才。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中國專門從事OLED研究的技術人員嚴重短缺。曾有韓國媒體報道稱,不少韓國半導體、顯示器等領域的技術人才正在“出走”中國。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中國企業對于OLED人才的“求賢若渴”。
“從研發、設計到生產、組裝,中國OLED人才面臨全方位的短缺。”奧萊電子總裁隋鑫表示,“在OLED產業發展初期,依靠引入先進技術和人才是十分必要的,這是我們在最短時間內縮小中韓技術差距、快速發展產業最有效的途徑。”但是他同時指出,我國想要真正實現在OLED 領域的長遠發展,就不能一直依賴“拿來主義”,中國企業在大力發展新型顯示、多方布局產能、提升產能配套率的同時,更需要注重培養中國自己的技術研究人才,加強自身的基礎科研工作。
對此,胡春明強調:“事實上,我國政府一直十分重視顯示行業的良性發展,重點推進產學研用通力合作。”據胡春明介紹,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抓手,國家正盡最大努力支持其配套材料的技術研發和公共測試服務平臺建設。以骨干企業為核心、以產業鏈協同創新為產業組織模式,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安排資金鏈。
產能有望趕超韓國
截至2020年2月,全球已建成AMOLED生產線25條,在建生產線3條,計劃2條。中國大陸地區已建成生產線13條,總投資規模接近5000億元,其中可生產柔性面板的6代線6條,在建和計劃各2條。
據專家預測,到2021年,我國OLED產線月產能將超過450kpcs,占全球產能比例26%;到2023年,中國大陸地區的OLED面板總產能占比將近46%。隋鑫認為,我國OLED 面板產能有望三年后超過韓國。
我國AMOLED產能持續增長,對OLED材料和設備的需求量亦水漲船高,帶動了我國OLED全產業鏈的不斷突破。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的OLED中間體和粗單體材料生產市場,大部分產品銷往歐美、日韓等地。部分重要的終端材料已經成功打破國際進口壟斷的局面,填補了產業空白。如鼎材科技的彩色光刻膠和OLED有機發光材料目前已實現國產化替代;廣東阿格蕾雅成功研發了OLED材料百余種,可量產材料40種以上;山東奧萊電子也成功完成了OPEN MASK Frame的樣品制作,預計今年實現量產。
而在OLED的生產設備上,中國在相對傳統的光刻設備、封裝及檢測設備方面,大富科技、深天馬、錦富新材、天通股份等廠家占據一定市場份額。蒸鍍設備方面,阜陽欣奕華通過自主研發,也已實現研究用G1蒸鍍機和量產用G6H蒸發源銷售突破。
在OLED面板的生產和整合領域,京東方、華星光電、維信諾、和輝光電、深天馬等企業已經具有了相當的技術水平和產業能力。京東方的OLED柔性屏已經得到市場的高度認可,將成為蘋果公司繼三星、LGD之后的第三大柔性OLED面板供應商。
隋鑫表示,隨著政策支持力度的持續加大、行業技術的提升以及下游市場OLED面板需求的不斷增長,我國趕超韓國或許不需要太長時間。
顯示材料和設備:加速突圍
目前,中國液晶面板產能已經問鼎全球,伴隨著面板產能大幅提升,上游關鍵原材料和相關設備的需求也急劇增長。相較于巨大的面板產能規模,國內顯示產業鏈上游的基礎依舊薄弱。有數據顯示,我國顯示器件(面板)上游材料本地化配套率為55%,上游裝備本地化配套率保持在15%左右。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我國面板產業在全球地位的迅速提升已經對上游形成比較明顯的拉動,我國顯示產業替代性材料規模以及設備本土化覆蓋率正逐年提升。
對外依存度較高
日本在全球顯示產業鏈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在生產設備、檢測設備、上游關鍵原材料方面綜合實力最強,比如精密涂布設備、曝光設備、高端光刻膠、高端膜材等。隨著液晶面板制造業日趨成熟,利潤空間越來越低,日本正逐步退出面板制造環節,但是在上游核心材料和核心裝備方面,仍處于領先地位。
韓國顯示產業鏈基于三星、LG兩大面板龍頭企業的帶動和政府對相關產業扶持,除了部分技術要求比較高的材料和裝備仍需要從日本進口外,其大部分核心原材料、生產裝備、檢測設備已實現本土產業鏈配套。
德國在全球高性能混合液晶材料核心技術和專利上有著極強的競爭力,其中Merck公司在高性能TFT液晶材料市場處于絕對領先地位。
“中國顯示企業在上游材料和設備領域與外國的差距巨大,關鍵生產設備、檢測設備全部依賴進口。”鼎材科技董事長任雪艷向記者透露。比如OLED蒸鍍機、曝光機、像素缺陷檢測及修復設備、ICP-MS金屬離子檢測設備、SEM掃描電鏡設備等。而在材料領域中,越是在生產工序前段用到的材料、生產中留在產品中的材料、技術復雜程度越高的材料,國產化率越低。比如彩色光刻膠、PSPI有機膠、OLED發光材、ACF(各項異性導電膠)材料等。在制造鏈后端,容易返工的材料、制造過程中消耗的材料的國產化率相對高一些,比如濕化學品(剝離液、顯影液、電子特氣),顯示模組段用到的偏光片以及制程保護膜等。
有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顯示行業產值約為1972億美元,其中,我國顯示器件(面板)產值的全球占比約為37%,而上游材料的全球占比只有15%,上游裝備的全球占比則只有6%。相比顯示器件(面板),材料和裝備是我國顯示行業最薄弱的環節。
“材料和裝備的對外依存度過高不利于我國產業地位的進一步穩固。”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常務副秘書長胡春明表示。在他看來,我國顯示產業起步較晚是中國顯示上游產業發展弱勢背后的客觀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我國制造業在材料和裝備基礎上的薄弱,這與前期產業粗放式發展模式有關。
任雪艷也認為,顯示產業發展的階段落后是導致上游材料和裝備未能協同發展而導致產業鏈配套滯后的關鍵原因。
面板拉動上游迅速發展
有數據顯示,我國顯示器件(面板)上游材料本地化配套率為55%,上游裝備本地化配套率保持在15%左右。
不過,我國顯示器件(面板)在全球地位的迅速提升,已經對顯示上游形成了比較明顯的拉動效應。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替代性材料規模以及設備本土化覆蓋率正逐年提升,中游面板制造企業的現地采購比例也逐漸上升。據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采購交付中心中心長徐曦透露,2019年,京東方的本土化材料的采購比例已超過75%。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國家政策支持力度的持續加大、各廠商相繼布局、行業技術的提升以及下游市場面板制造需求的不斷增長,配套材料和智能裝備業正在不斷發展。
在首屆世界顯示產業大會上,中國電子專用設備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金存忠表示,我國顯示器設備國產化發展取得了進步,以LED生產設備為例, 2016年到2018年間,年均增長達到117%,LED設備生產國產化率超過90%。
CINNO Research設備數據庫顯示,整個顯示產業設備可以分為17大類。2017到2019年的模組檢測設備國產化完成度接近50%,目前基本可以實現替代。在自動化、模組貼合/綁定等領域,國產化提升較為迅速,均達到20%左右。另外,多種關鍵工藝設備,如激光切割機、曝光機、有機材料蒸鍍機、自動光學檢測儀器等實現了零的突破。
在材料方面,根據CINNO Research資料,2019年,中國平板顯示材料市場規模為1900億元,其中主要為LCD相關材料,占比約91.4%。TFT-LCD產品中占比最大的材料之一——背光模組的市場規模已達400億元左右。目前該領域國產化滲透率已較高,國內已經有一批優 秀企業進入該領域,并且在技術上也逐步縮小和國外及中國臺灣龍頭企業的差距。
另外,中國偏光片市場的產能占比已經全球領先。目前日本的產能約占全球產能的27%,韓國的產能約占26%,中國臺灣的產能約占16%,而中國大陸的產能約占31%。目前中國吸引了全球范圍內絕大部分偏光片廠商來此投資建廠,除了中國本土企業三利譜、盛波、錦江集團、勝寶萊,還有日本日東電工、日本住友化學、韓國LG化學、韓國三星SDI等廠商。
除偏光片和背光源外,玻璃基板、液晶材料、光刻膠等本土化配套比例也比較高,部分材料如高世代線金屬掩模板、彩膜光阻等已逐步實現零的突破。如鼎材科技的彩色光刻膠和OLED有機發光材料目前已實現國產化替代,山東奧萊電子的OPEN MASK Frame也成功完成了樣品制作,預計今年實現量產。
整體競爭力仍待提升
徐曦強調,中國顯示產業上游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國外企業把世界一流的技術和產品帶到中國,并實現本地化生產;同時也離不開國內企業的厚積薄發,使替代性材料和本土化設備越來越多。“雖然進步十分明顯,但上游供應鏈的廠商還是需要與面板企業緊密配合,在材料科學、電子科學、光學、機械加工等領域堅持創新。”他強調。
“上游企業對顯示產業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始終強調腳踏實地,堅持自主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關鍵技術、配套設備本地化過程中逐步取得突破。” 欣奕華品牌推廣部經理傅一元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顯示上游企業應繼續圍繞顯示面板上游關鍵原材料和設備的國產化配套進行技術攻關,同下游面板客戶開展更深入的合作開發和產品測試,實現更多細分品類的專利產品上市,提高國產化配套比率,降低國內面板企業生產成本,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
對于未來我國顯示產業鏈上游企業應如何發展,賽迪顧問高級咨詢師劉暾提出五點建議:一是增加研發投入,加速提升材料及設備的核心技術能力;二是加大對高精尖產品的關注,優化產業布局;三是提升本地配套產品的品質;四是加速引進材料及設備(包括二、三級)上游供應商在國內建廠;五是利用行業資源,拓展業務范圍,實現跨領域合作。
胡春明分析認為,中國大陸的顯示設備和材料企業作為后進入者,受行業周期性影響比較大,但是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本優勢。未來技術和創新將為設備和材料行業帶來更多機會,但中國大陸企業迫切需要培育自己的比較優勢,建立產業生態鏈。“今后我國企業還需充分利用顯示器件(面板)所形成的比較優勢,在上游材料和設備領域,一方面要擴大國際合作,另一方面要培育本土企業,爭取形成規模更大、覆蓋更完備的產業集群。”他說。